知行合一共22篇 第2页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0 人即天地之心

百川源流虽有不同,但都归于大海,大海并不以“我”为大;百家从事的事业不同,而都以治世为要,治世并非都是图谋称王称霸;《诗》、《春秋》的创作虽不同时,但都是在衰世中创作出来的,它的创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9 正心诚意

阳明先生在这里再次阐扬了“心即理”,“心外无物”的命题。既然“心外无物”、“心外无事”,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心的“心”发用流行的结果,那么人心便是完满自足的,包涵着万物的理,不能从外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8 万物皆备于我心

“致良知”,其实只是王阳明将《大学》的“致知”与《孟子》的“良知”两个观点结合而来的新命题。在《大学》里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话被演绎为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”的修养活动,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7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

来书云:“此心未发之体,其在已发之前乎?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?其无前后、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?今谓心之动静者,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?其主寂然、感通而言乎?其主循理、从欲而言乎?若以循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6 元神·元气·元精

在前文《答顾东桥书》中,已明确指出了良知为“天下之大本”,心为“万物之主”。也就是说,心即理,天理即良知,万物为一体。宇宙万物是无始无终的,根本谈不上开端和终止,所以,良知也是没有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5 知行合一

天理只有一个,心之本体即天理,而且天下人的心之本体都是一致的,圣人与常人,上智与下愚,无不如此。之所以出现分别,全是在功夫上不一致。圣人唯在天理上思考、推算,事事不离天理,天理就是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4 成书的缘起

明·嘉靖三年(公元1524年)十月,王阳明的门人南大吉,命其弟逢吉校刻《续刻传习录》于浙江绍兴,分上、下两册,上册即《初刻传习录》,下册为王阳明论述学术的书信九篇,并附“示弟立志说”和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上3 “一以贯之”的功夫

良知和恶念同生于心的本体——性。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应,即为“大性”的一方面,这种“知”便是良知;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逆,相逆则会扰乱“大性”,这种“知”便是恶念。恶念清除如冰之溶化;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上2 格物无分动静

陆澄问:“什么才算是主一的功夫?比如,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用功夫,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,这能否称为主一呢?”先生答说:“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,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上1 心即是理

徐爱问:“《大学》首章的‘在亲民’,朱熹认为应作‘新民’,第二章的‘作新民’的文句,好象可作为他的凭证。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‘亲民’,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