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习录共21篇 第2页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3 神而明之

凡歌诗,须要整容定气,清朗其声音,均审其节调,毋躁而急,毋荡而嚣,毋馁而慑。久则精神宣畅,心气和平矣。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。每日轮一班歌诗,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。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上3 “一以贯之”的功夫

良知和恶念同生于心的本体——性。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应,即为“大性”的一方面,这种“知”便是良知;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逆,相逆则会扰乱“大性”,这种“知”便是恶念。恶念清除如冰之溶化;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4 戒惧恐惧在心念

先生曰:“是求之于外了。”甘泉曰:“若以格物理为外,是自小其心也。”九川甚喜旧说之是。先生又论“尽心”一章,九川一闻却遂无疑。后家居,复以格物遗质。先生答云:“但能实地用功,久当自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4 成书的缘起

明·嘉靖三年(公元1524年)十月,王阳明的门人南大吉,命其弟逢吉校刻《续刻传习录》于浙江绍兴,分上、下两册,上册即《初刻传习录》,下册为王阳明论述学术的书信九篇,并附“示弟立志说”和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5 过分矜持亦弊端

先生又说:“关于《中庸》这本书,大部分是讲修道的事。所以,后面所讲的君子、颜回、子路等,都是能修道的;所讲的小人、贤者、智者、愚者、不肖者、平民百姓,都是不能修道的;另外所讲的舜、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5 知行合一

天理只有一个,心之本体即天理,而且天下人的心之本体都是一致的,圣人与常人,上智与下愚,无不如此。之所以出现分别,全是在功夫上不一致。圣人唯在天理上思考、推算,事事不离天理,天理就是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6 生之谓性

阳明先生的“致良知”实际上是一种修养,这种修养终身专一于治一本,而不是就事论事的遇一标治一标。终身于治本(致良知)。如常青之树,而遇一标治一标(格物),就象无根之树。这个比喻可说是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6 元神·元气·元精

在前文《答顾东桥书》中,已明确指出了良知为“天下之大本”,心为“万物之主”。也就是说,心即理,天理即良知,万物为一体。宇宙万物是无始无终的,根本谈不上开端和终止,所以,良知也是没有...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7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

先生曰:“‘先天而天弗违’,天即良知也。‘后天而奉天时’,良知即天也。”“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,是非只是个好恶。只好恶就尽了是非,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。”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7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

来书云:“此心未发之体,其在已发之前乎?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?其无前后、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?今谓心之动静者,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?其主寂然、感通而言乎?其主循理、从欲而言乎?若以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