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发布第10页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6 元神·元气·元精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6 元神·元气·元精

在前文《答顾东桥书》中,已明确指出了良知为“天下之大本”,心为“万物之主”。也就是说,心即理,天理即良知,万物为一体。宇宙万物是无始无终的,根本谈不上开端和终止,所以,良知也是没有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7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7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

来书云:“此心未发之体,其在已发之前乎?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?其无前后、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?今谓心之动静者,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?其主寂然、感通而言乎?其主循理、从欲而言乎?若以循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8 万物皆备于我心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8 万物皆备于我心

“致良知”,其实只是王阳明将《大学》的“致知”与《孟子》的“良知”两个观点结合而来的新命题。在《大学》里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话被演绎为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”的修养活动,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9 正心诚意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9 正心诚意

阳明先生在这里再次阐扬了“心即理”,“心外无物”的命题。既然“心外无物”、“心外无事”,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心的“心”发用流行的结果,那么人心便是完满自足的,包涵着万物的理,不能从外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0 人即天地之心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0 人即天地之心

百川源流虽有不同,但都归于大海,大海并不以“我”为大;百家从事的事业不同,而都以治世为要,治世并非都是图谋称王称霸;《诗》、《春秋》的创作虽不同时,但都是在衰世中创作出来的,它的创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1 致其良知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1 致其良知

圣贤们的学说,虽说法不一,其中的内涵是一致的;人所处的环境天各有别,但本性、智能没有什么两样。本性,虽是我们所不能造作的,然而是可以转化的;致知、穷理的功夫,虽是我们原本没有的,然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2 启蒙之道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2 启蒙之道

古之教者,教以人伦。后世记诵章之习起,而先王之教亡。今教童子,惟当以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为专务。其栽培涵养之方,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,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,讽之读书以开其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3 神而明之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中13 神而明之

凡歌诗,须要整容定气,清朗其声音,均审其节调,毋躁而急,毋荡而嚣,毋馁而慑。久则精神宣畅,心气和平矣。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。每日轮一班歌诗,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。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5 过分矜持亦弊端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5 过分矜持亦弊端

先生又说:“关于《中庸》这本书,大部分是讲修道的事。所以,后面所讲的君子、颜回、子路等,都是能修道的;所讲的小人、贤者、智者、愚者、不肖者、平民百姓,都是不能修道的;另外所讲的舜、...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4 戒惧恐惧在心念-K线学院

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下14 戒惧恐惧在心念

先生曰:“是求之于外了。”甘泉曰:“若以格物理为外,是自小其心也。”九川甚喜旧说之是。先生又论“尽心”一章,九川一闻却遂无疑。后家居,复以格物遗质。先生答云:“但能实地用功,久当自...